出海系列之理解欧美独立站的底层逻辑
分享嘉宾:川流&Stream 创始人 谦祥
分享提纲:
一、从国内增长方法论出发 —— 一套通吃多行业增长红利的投放理念
二、跨境独立站业务成立的逻辑
-独立站区别于传统货架电商的关键;
-独立站的用户旅程;
-良性发展的独立站的三种关键渠道
三、独立站三类流派,案例拆解
群响的铁子们晚上好,今天是情人节,祝大家节日快乐!
做个自我介绍,我叫殷谦祥,正在做一家跨境企服SaaS公司。团队base在成都,以订阅制产品的形态服务了数百个独立站客户,比较像思毅常说的超级个体形态。
今天的分享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从过去10年的营销运营工作中总结的一些经验,这些经验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欧美的独立站。
第二部分是着重讲独立站的商业逻辑,拆解一些打法。全球化是我们这代人的星辰大海,希望我的分享能够帮到朋友们!
第一部分:启发式投放与认知红利
我是88年生人,很幸运的赶上了互联网的几波浪潮。我在2011年左右加入美团,现在能走上SaaS产品的道路,与这个阶段的历练高度相关。
那个时候还在打百团大战,100进10的阶段,美团战斗力很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业务负责人+研发专属团队形成了大量的战斗小组,我的需求可以直接对产品层面进行改造。业务不断地发现新机会,产研配合去开灵活开发适配的产品。
这种启蒙对我非常宝贵,在后来的管理实践中,我要求营销运营部门必须有自己的研发团队,哪怕公司成立了研发中台,中台也必须向营销部门开放API或者直接集成营销部门的产品。只有在这种配置下,营销团队才有可能从亦步亦趋的标准投放,走向启发式的非标增长。
大概13年底,我从美团离开,加入了一个初创的金融公司X(P2P行业名字敏感,故隐去),如果团购是千团大战,那互联网借贷行业就是超过5000家公司的夺命狂奔,这家公司只用了短短3年时间,就从30来人的小公司,成长为1万人级别的大型公司,业务体量也做到了全国前5。
我们只谈这家公司的用户增长,最关键的是吃中了两拨红利,第一波是公号投放启发式投放。第二波是新认知钩子+新渠道下的大规模泛化。
红利中有部分是时代给的,但也有一部分是可复用、可再现的。正是用这套增长理念,我们从国内团购到金融,再到跨境独立站,变换了三个行业,还能够不断地吃到增长的红利。
先来讲第一波红利:微信公号投放
在2014年中旬,我们踩中了微信公号的红利,当时的公号生态很原始,大阅读量都集中在搞笑娱乐文章中,起初是我挖掘到一个大公号主,手里握有超过3000万的粉丝的公号群,与他的合作打开了我启发式投放的大门。
那年我并没有意识到,公号的软文投放是启发式的,只因公号发文章适合这类内容。启发式投放不同于精准投放,精准投放很明确,比如百度搜索关键词,明确客户的需求后,你只需承载他想要的。
启发式最大的不同是要下好钩子,唤醒客户的兴趣,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引导客户转化。
比如用户正在看咪蒙的文章,这时你跑出来说我理财收益XX%,当然会有部分人“上钩”,但效率必然远低于"工资不能说的秘密" 这一行字。
好的钩子能让投放的效率提高几十倍。同时启发式投放是有结构的,这个结构叫做用户旅程,后面我们会讲到。
之后大约有一年的时间,竞对都还在SEM里面花着更贵的价钱拉精准的客户,而我们已经在启发式的投放上狂飙了。这种打法引出了后来的第二波红利。
红利二:启发式投放的复现
2015年中下旬,我们创作的软文才被大规模的被抄袭和复用,和竞对拉开身位的方法不只是合作更多的公号,也不是只拼命地扣软文里面的细节,而是寻找新红利。
新红利有两类,一类是渠道红利,能不能再找到新的微信公号,另一类是认知红利,是渠道背后的群体认知与消费者心理认知的集合。渠道是用户心智的载体,即便渠道的CPM会涨,人的心智在不同打法下,是不能恒定价格的。
同样的20块CPM,卖标品钩子不强的会觉得贵,卖非标钩子强的会觉得便宜。
拉低广告单价最好的手段,是寻找颠覆性的认知钩子,趁媒体主没反应过来时,迅速地吃掉该媒体上的消费者心智红利。
而钩子在于对心智的把握,在于人心之渴望的予求予取,钩子可能是一句话,一个图片,一小段视频。一旦确定钩子,就要全流程贯彻,用力打透。
拿我用过的钩子来举例,微信红包的爆发是在2014-2015年,当时被支付宝称之为偷袭珍珠港。
微信和支付宝在一年的时间里,大规模的进行了用户教育,中国人史无前例的被种上了统一的认知:网上的红包能领钱。
在这个时刻,谁能把红包领钱与自己业务关联起来,谁就能爆发。
利用认知红利打错位竞争,有两个关键: 第一个是钩子本身的洞察和测试。另一个是要做顺承载流程才能让钩子生效。
还拿红包钩子来讲,如果素材上投的是大额红包,用户进来发现极其繁琐才能拿得到,那往往就放弃了。
这时要深度的改造产品流程,去适配新的钩子。如果去看电商,会发现所有平台电商 或者抖音这样购物闭环的平台,改造流程的空间相对少,而欧美独立站的空间极大,所以非常适合承载启发式的投放与购物流程改造。
前文提到,我的营销团队是闭环的,公司的中台要集成我们研发的产品。当时从营销素材 到 着陆页 再到APP内的十来个环节,都集成了营销部门研发的产品。所以我们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从领取红包到新手引导的流程改造,拆解这些环节并逐一优化,形成了一套类似于游戏新手引导的投放流程。
因此我们是第一家在腾讯全系广告中投放红包素材的广告主,吃到了大规模的流量红利,紧接着来包断了大量中长尾APP的广告位,采购了每天1-2亿个曝光,基本都是新开出来的广告位,专门放置红包素材,这个逻辑是通过CPD包断位置,用万能的红包钩子来提高CTR,极限压缩CPC。
后来甚至延伸除了流量分层售卖,将我不需要的用户分流给保险、借贷,体系运转最好时,能把50%的投放预算通过流量售卖再赚回来。
做个小结:
启发式投放需要好的钩子,寻找不同媒体上的认知红利,并且不断地循环去改造产品构造,从而不断地找到新红利。
从一开始只用文章做钩子,随着竞争加剧被抄袭,寻找新的钩子、新渠道 并从里到外改造产品流程来适配,最后做出深度。
2019年离开金融行业后,我很笃定电商,尤其是跨境独立站是好赛道,一是天然具有无限的钩子(无限的商品噱头),二是国内独立站在货架型投放上没有太大优势,启发式投放是主流。2019年左右我们开始帮独立站大卖寻找增长点,并逐渐的研发出了Stream,基于Email&SMS的独立站增收系统。
第二部分:欧美独立站的逻辑与案例
互联网上有很多关于独立站的know how,但我更希望从独立站的逻辑出发,提供一些know why
首先我们去理解跨境独立站的驱动力,独立站到底是什么? 承载了什么样的购物需求?
开宗明义,我认为大多数独立站是店铺。
既然是店铺业务,除极少数自带流量的品牌,大多数无法自己产生流量,与国内一样,店铺是需要流量的。
国内独立站卖家与欧美各国本土卖家有很鲜明的区别,首先国内卖家大多走小包物流模式,很少大规模的在海外本地仓囤货。在履约和交付体验上,与本土卖家有差距。
其次,国内独立站团队对欧美消费者的文化理解缺乏深度,人才供应链 与服务供应链瘸腿,加上国内制造供应链的极大丰富,所以国内独立站早期的发展更偏向流量驱动式测款,虽然现在大家会更多的去理解款背后的消费心理,但大多数国内独立站业务的起点,就两个核心:选款和投流。其次才是生产、履约。
继续说店铺逻辑,在这个逻辑下,有两类典型的购物路径:
一是 用户有明确购物需求 ->能买得到 (货架式购物逻辑)
二是 用户无购物需求 -> 被打动去购物(启发式购物逻辑)
如果类比国内的话,货架逻辑是淘宝,启发逻辑是抖音。对应看欧美的结构是:
货架购物逻辑: 亚马逊平台 + 亚马逊店铺
启发式购物逻辑:FB/Google + 独立站
与国内最大的不同是,欧美的流量分发端 与 购物端不是闭环的。独立站属于Open Web,品牌方拥有站点所有数字资产。
多年前独立站也存在过货架阶段,那时Google搜索还很便宜,独立站承载好用户搜索就能大卖,如今的搜索竞争烈度显然已经过了这个阶段,和百度搜索越来越贵都是一个逻辑。
另外普货类Amazon店铺 或者线下门店可以提供比独立站更好的购物体验。相比货架式的明确购物需求,人们大多数时间都处在购物需求不明确状态,启发式的购物逻辑才是独立站能区别于传统货架电商的关键,
只是更难,更需要卖家打磨钩子,独立站因为是Web形态,具备做这事儿的基础,不论是数据产权的私有化,还是投放到产品购买的流程改造,都是亚马逊店铺不可能实现的。
所以独立站的货是有一定特殊性的,拿独立站最大的类目服装来讲,服装天然具备不可搜索性,消费者很难使用精确的词汇描述自己的喜好,也搞不清自己是什么喜好。
一旦发现某个特别喜欢的款式,不在这个独立站买,就只能使用Amazon 或者Google的图片搜索功能去搜索其他卖家,体验不见得有多好。
所以说用户对独立站“具体款”的喜爱,超越对陌生站点的不信任、对商品质量的不了解、对填写地址的繁琐、对履约时间的不明确,就是用户在独立站下单的原因。
如果说中国有红包这种普适性的钩子,欧美这边”每一个让用户冲动的款“就是独立站最强大的钩子。
启发式投放是有基础结构的,由唤醒用户、全面包围用户和收口渠道组成。
拿国内来说,当年好的公号软文做钩子,一方面当下就能转化大量客户(路径是 公号原文链接到直接注册下APP),另一方面大量的用户在阅读文章后,去百度搜索我们的品牌词。
所以能非常醒目的看到,每次我们大的公号铺量后,品牌词的搜索在百度指数中能打起巨大的波峰。
欧美也是同样的,某个款相对爆了,就会有大量的用户去谷歌搜索 品牌词+review(所以这类搜索爆了,意味着某个品牌投出了爆款或者有大规模投放),这个结构里,FB/google作为需求探针唤醒了用户,而搜索类渠道是收口渠道,在这两类渠道中还有一个属于包围型渠道,把这个结构画出来:
下一节详细讲,欧美独立站启发式投放下的用户旅程。
2.2 独立站的用户旅程
之前国内有个说法,X篇小红书+X篇知乎+李佳琪直播成就一个新品牌。
欧美也能找到类似的逻辑,这次分享中,反复强调构造启发式投放的商业逻辑,这是和货架式投放错位竞争的关键(这也是为什么,亚马逊卖家想做独立站很难,因为无法用货架逻辑做独立站)。在启发式投放里,需要理解欧美的线上消费模式。
我们来模拟个场景,从生活化的角度来看用户在独立站下单的路径:
「一个叫小明的同学,在电视上看了奥运开幕式,加拿大运动员穿着Lululemon闪亮登场,特写里面全都是他们家那个Ω LOGO。晚上闲逛FB的时候,小明看到了Lululemon的羽绒服广告,正好是运动员同款。
小明点击了羽绒服广告,并且浏览了这款红色羽绒服,由于商品比较贵,没有立即下单。第二天小明在上班的时候,收到一封邮件,是关于自己加购羽绒服的弃购召回邮件,Lululemon给了满500-50$的新客special offer,小明觉得优惠还可以,决定晚上采购一批冬季服装。
小明晚上回到家,在谷歌上搜索了Lululemon的官网,找到自己喜欢的羽绒服,并且追加了裤子,凑够了500$的商品,在checkout的时候,输入了邮件里面提供的CODE,完成了下单。」
这是非常典型的独立站转化旅程,也是独立站有这么庞大销售规模的根本驱动力。
毕竟从购物体验和时效上,Amazon绝对要优于独立站,也就是说如果用户已经想好去买一件羽绒服,会直接去Amazon上搜索,而驱动用户在独立站上购物的,基本上是不知道买什么的时候,偶然看到OR广告刷到OR达人推荐了某个产品,用户被打动了,进而开始了启发式的购物旅程。
目前的阶段里,大多数独立站不具备种草能力(Lululemon可以,因为国家队都穿了),而是直接利用用户心智中已经存在的'草'。准确的判断 和 挖掘用户心理的草,才能找到那个让用户冲动的款。
继续说回用户旅程,我们看小明买Lululemon这个案例,最终他的成交是谷歌搜索(organ or paid search)渠道,也就是说谷歌搜索抢了前面邮件的量,邮件抢了前面FB广告的量,FB广告又抢了前面奥运会品牌露出的量。
这是做独立站的朋友常陷入的一个陷阱,很容易去用单一渠道评判ROI,从而低估唤醒渠道的价值,或者高估召回渠道(全面包围渠道)的价值。
在整个下单旅程中,如果没有FB,小明不会找到Lululemon奥运会同款;没有邮件,小明就忘记了Lululemon这回事儿,也不会想着去凑单;没有谷歌搜索,小明就不能便捷地找到Lululemon的官网。
这几个环节里,每个用户触点都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启发式购物来讲,一旦用户表达了对商品的喜好或者需求(其实就是浏览 or 加购行为),独立站一定要360度全方位的覆盖和触达用户,给用户充分的信息 和 便捷的途径,锁定用户并推动用户完成下一步。
所以对于独立站这种启发式购物来讲:
「 所有渠道都是互相辅助的,并且在转化的不同阶段各司其职 」
这里提供一个Stream的大盘数据,Stream服务了月销售额6000万$左右的独立站,主要以服饰、美妆类目为主。我们从2022年4月1日-30日抽样了10万个独立站的下单用户,观察这个时间段内的10万用户,在成交之前访问过几次不同渠道(即切换不同的utm_campaign)
可以看到,切换过1次以上的渠道的用户,占到了整体成单人数的46.7%,其中11次以上的占到了7.4%,差不多有一半的用户,是跨渠道成单用户。
转化时间上,也有20%左右的用户是1天以上才成交。
我们没办法阻止用户通过多样化的渠道来访,也不能强迫用户立即购买,如果我们只注重拉新渠道,不注重其他触点,势必导致大量用户找不到或者犹豫导致的转化断裂,即便独立站走的是偏冲动型消费,从实际情况来看,也有46.7%的用户是第一次购买中断 再回来的成交,还有20%的用户决策时间超过1天。
构造这个启发式逻辑就是要靠全方面的对用户产生包围效应,邮件也好、搜索也好,都在独立站的转化路径中至关重要,独立站既然走的就是启发式购物,用户只对款有认知,对独立站的品牌没有认知,每次广告唤醒用户的需求,都弥足珍贵,客户的任何犹豫都会导致转化链条的断裂。
参考多渠道成交数据,如果没有多渠道触点,至少有50%的销售额会因此减弱。
所以良性发展的独立站,必须拥有三个关键的渠道类型:
1、抓住用户心智的款在启发式渠道的规模投放(FB & Google非品牌搜索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