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和两个华人中产的爸爸妈妈还有孩子们聚会,我去看了他们的房子,还有超市,还有和孩子们聊天。
感慨好多呀,最重要的就是深度理解了他们的决策以及教育的逻辑和理解,啊感受好深。其中这个父母搞定了澳洲第一男校的进校资源和流程,要成为我的资源库了。一个是做媒体的大哥,夫人是做移民留学,一个是做葡萄酒经销,夫人做澳洲团长供货。都是夫妻老婆店,都是超级个体户,澳洲比中国大陆更显进入个体户买卖。也因为人工贵,所以说联合带娃是常态,不可能丧偶式带娃,也不太能说让父母来,因为父母长期呆不住的。围观了他们 4 个人为人父母的耐心,还有聊了一下他们做父母的心态。我就聊了一个很困惑的问题,他们孩子中文算流利的,可以深度口头表达。但第一语言已经是英语了,学校不上中文课,或者就算上,也就是几个小时,又如何?他们已经没办法像父母一样,锤炼自己的读和写,7 * 24h,他们的读写听说,是英语为母语的。我在问他们,你们会觉得遗憾吗,不够亲,或者中文不够好。父母的回答是,孩子是孩子,无法深度沟通不仅是语言,还是性格、爱好、相处模式。一对夫妇的老大读遍了 1000 本英文书,几乎所有英文著作都看过,疯狂沉迷博物馆,但体育不好。一对夫妇的老二很文静外向乖巧小妹妹,自己上奥林匹克班,老大则直男听不懂话,篮球和体育很好,爱好干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