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访谈 IP,大部分人做都会死。
我想总结一下我观察到的,如果你要做一个访谈 IP,商业模式的利弊以及需要具备的特质。访谈 IP 的内容比单体输出的 IP 更具有持续性和延展性,因为你的素材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讲述别人的故事,你需要让别人来讲,你需要提好的问题,并且让它剪辑成一个很有观赏性的或者有话题性的一个访谈节目。相当于今天这个新媒体碎片化时代的鲁豫有约的鲁豫、艺术人生的朱军,还有很多原先电视节目版的访谈,变成了今天的播客类访谈,原先杂志记者的精英式访谈变成了短视频访谈。甚至我就算没有做访谈,但是为了保证内容延续性,我也在不断的和人聊天。优势对应的代价,就是你在内容的延展性上取巧了,其实用户对你的认知度会降低。他会对你有没有能量、有没有干货存疑,这个需要你坚持非常多期优质水平,并且你提出的问题一直很精彩,所以对你单条内容的平均质量提出更高的挑战。而刘思毅这种单一输出 IP 的,其实用户对于我的内容,哪怕在抖音这么极致的算法世界都是有一定的宽容度的。因为我毕竟还是有 IP 属性存在,当我在延展自己的人生、分享我看过的书、分享我看过的世界经历的事情,其实我在演绎我自己。而做访谈,最大的代价就是你牺牲了自己做 IP 的真实、灵动和灵活。很多访谈哪怕几百万播放量了,其实也只能接广子,却不能做知识付费。因为拿到足够平稳的播放量,就已经占据了大部分的精力,而哪怕内容质量好到爆炸,他自己的 IP 属性也很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