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业是文科,美国创业是理科。 这一次去硅谷 2 周,有一个核心议题,就是观察一下美国这边的创业和中国这边的创业的区别。 这一次聊了 100 个硅谷创业圈的人类和工程师,有挺多偏见的,写出来哈哈哈哈。 一、 美国创业环境如何? 相当之好;美元还是挺刚的。 硅谷的创业环境一如往常,虽然不再有像移动互联网那样的大浪,但是 AI 还是当前的最热的主题, 比之前的 Web 3 热多了,核心区别在于,有非常明确的落地使用场景,无论是 to C 还是 to B 都有很明确并且真的在持续使用的场景了, 一旦有了价值,就会有收入;一旦有了收入,就会有了估值; 一旦有了估值,就会有创业团队为了改变世界也好、为了卖公司也好,就是会进场。 泡沫很重要,积极的泡沫让人涌进来,才可能让 AI 项目涌现。 目前最重要的资本谈论重点,其实还是在 AI 产业链的硬科技端,主要是英伟达让人很振奋,所以说围绕 AI 的上游链条,疯狂投资。 二、 美国的投资阶段和规模比较多元,10 万 - 100 万刀的种子、天使的融资比比皆是,因为还是有很多 VC 的 GP 在活跃, 为啥中国没有了呢?因为中国没有美元了,为啥中国没有美元了呢,因为脱钩。 为啥人民币不投 AI 项目或者甚至不投资消费项目,甚至就是不投资任何项目了呢? 因为国内没有资本化退出的可能,所以大部分曾经以风险投资为主业的 GP 在面临转型,有做创始人 IP 的,有换办公室的,有专注二级市场的。 美国的 GP 以 2 亿美金的基金规模,自己做超级个体户天天聊项目、蹲点优秀创始人, 我昨晚聊了一个斯坦福 MBA 的中国人,拿了 MBA 就开始在硅谷融资,在斯坦福系的 GP 上拿到 200 万刀,比较容易的样子, 当然门槛也变高了,比当年移动互联网门槛高了不是一点半点,你需要理解你要用AI 降本增效或者 to C 创新的应用场景, 理解了之后,快速拿到要么是规模、要么是收入,然后不断融资活着就开始赚钱,都可以。 有没有觉得,美国的 AI 创业真的很理科生,你要组织一个看起来卖相不错的工程师团队,联合创始人最好有一些本土经验, 到了 A 轮、B 轮,最好有一些白人面孔,否则主流基金都是白人 GP,很难拿到融资来。 仍然是一个理科驱动的时代,要找到 MVP,要找到第一桶金,要学会增长,要用产品冷酷的解决问题, 实用主义、理性主义驱动的理科生创业,还是硅谷的底色。 三、 中国创业死了吗? 很多华人在硅谷问我这个问题,就说大家来硅谷的好像都特别悲观,都是因为国内创业没了,来找机会,是这样的吗? 我说,是也不是。 国内移动互联网创业早 GG 了,只有一波上个时代还没有上市的遗老,其他都没有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