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转型,分享四个年入 100 万的方向。
这不是一个叫嚣着制造焦虑的问题,而是今天中国要面对的硬币的两面性。我们国家有充足的劳动力,有非常热血的青年,10月份我们做了一场 IP 嘉年华盛会,现场有 1 万人,线上也有 1 万人,线上线下加起来2万人。我们都感慨中国不死,因为青年还在路上,有太多年轻人期待逆天改命,他们还在不断成年,而年轻人生命力就是更强劲。对应的货币另一面就是年轻人会比中年人更牛逼,因为他体力更好且更便宜。而你作为中年人,如果 35 岁还在一个非领导岗位,只是在拿无责底薪的话,你必被淘汰,所以说中年人必然要转型。我送大家 4 个中年男人转型的故事,要么躺平,要么走上新个体之路,不是不能躺平,而是当你找到自己的王国,当你找到自己的岛屿,你终将平静。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是一个 87 年的北大毕业的我的师兄,他自己原先是在我都没听过的非洲国家叫——乍得。他在非洲经历过很多的驻外活动,有补贴,非常高薪,在非洲驻外了十年之后,因为他始终觉得自己还是没有办法长期呆在非洲,最后决定还是回来。回来之后因为在非洲大部分人说法语,所以他的法语、英语、汉语都很流利,成为一个一表人才的销售顾问。他做了一个 To G 的政府大项目,他去了医疗公司,他去了 SARS 公司,他去了非常多的高客单价互联网 To B 公司,但他好像不太能习惯那种激进的逻辑,因为他之前驻外的跟进都是几年如一日的,所以他非常习惯缓慢安稳,于是退出了在互联网求职,转型要开健身房,自己用三个月全职学习了如何健身,先是投资了一个健身房二三十万,结果打水漂了,又决定不开。现在在微信卖海外的奢侈品尾货,自己的过往积累的人脉帮他拿到了资源,在微信上发朋友圈,又在 ToB 领域去拿上下游关系,一个月也就挣一两万。但是好在非洲的十年,可能攒了一点钱,于是他就在杭州过上了非常自洽的生活。他是一个原先在北京的字节、网易、新浪都待过的一个中层。他原先是我的面试官,我在朋友圈长期和他互动,因为我觉得他是一个非常棒的前辈,他很真诚,而且他是一个 KOL。因为是大厂中层,他就想把自媒体作为一个副业的,教别人怎么做社群,怎么做互联网。他做过博客,也录短视频,但他原先想做的短视频和今天这个时代其实脱节了。为什么?因为原先他做博客和公众号的时代,他可以严谨,但是今天人们短视频需要的是要有生命能量,如果没有生命能量的人,他没有办法做短视频的。所以他很困惑,他问刘思毅,我怎么了?我原先的粉丝为什么不关注我了?因为他发现在大厂这么多年下来自己已经被螺丝钉化了,哪怕他带 30 人,他发现自己完全没有办法听到市场的声音。他需要疲于奔命地向老板描绘故事,再基于老板给他的反馈,向下属发布命令分配资源,他成为了一个上传下达的通信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