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和 Becky 见面,发现 Becky 是认真的在做知识付费行业,她投了 几千万在博商 AI 商业应用上。
Becky 告诉我,只有拥抱数字化、注重提效,并构建长期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个人与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
非常受用,以下是我们的对谈记录。
一、普通的创作者如何使用 AI ?
Becky:你有没有研究过怎么样用好 GPT ?
有没有发现每一次使用 GPT 时,如何能更好地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我现在就在研究这个规律,觉得它其实可以有逻辑地使用。
我们可以把 GPT 假设成一个人,比如是个助理,你需要让这个助理尽快用你的方式完成任务。那么,使用它的关键有几个步骤:
第一个是交代背景,
你要告诉 GPT,这件事情的背景是什么。
比如说,Becky是谁?她可能不在公共数据库中有详细信息,那你需要用关键词去描述她。Becky 是一个短视频操盘公司的负责人,旗下打造了很多知名 IP,包括哪些领域的,让 GPT 理解这段背景很重要。
第二个是要明确目的,
你要清楚告诉 GPT 你希望它做什么,具体的数量是要10个选题还是20个选题?想要的效果是爆款选题,或者能打中用户痛点?使用场景如果是对内汇报,那么需要符合老板的视角,如果是对外发布,就要能吸引用户,比如35到40岁的女性观众。
第三个,详细描述需求,越详细越好。
需求越详细越好,但不是啰嗦,而是要包含数据、形容词、对象,明确表达目标。比如生成的内容是给老板看的或者内容是给特定群体看的,这些需求让 AI 更精准地理解任务。
刘思毅:我们其实也在探索如何让 AI 更高效地解决人力问题。
我特别喜欢用 GPT,尤其是在解决一些核心链路问题时,能大大提升效率。
我们公司遇到过一个很大的难题,就是短信链路的问题。传统方式手动添加计费号,人力成本高,而且员工天天加班容易离职。
你们的方法论真的特别厉害,尤其是短信链路的解决方案,简直是战略级的合作。
你们公司做 AI 的投入是相当有前瞻性的,提前几年就开始布局大模型,还投入了几千万。
二、光靠做 IP 不是一家公司的未来
Becky:其实我们一开始选择做 AI,是因为觉得光靠做 IP 不是一家公司的未来。它依赖于人,而人是有不确定性的。IP 只能作为一个产品存在,但它不是公司未来的核心方向。
而且做知识付费类的商业 IP,天花板非常低。我们发现,如果只做 IP,业务拓展性就会受到限制,所以才会下决心投入 AI 领域,去寻求更长远的发展路径。
刘思毅:国内做得最好的那些单 IP,比如樊登、罗振宇老师,你看他们算是很极致了。一个黄金爆品做到几万份,就已经很优秀了。
你觉得单 IP 的黄金爆品,知识付费如果像电子书一样,销量能达到 50 万份,它的极限市场规模大概有多大?
Becky:50万份,也就几个亿吧。但真做到的时候,是非常累的。拿到商业成绩很难,就像薇娅在直播间每天不停干活,她的GMV 很大,但你离不开她,赛道本身决定了限制。
没有 AI 或科技基因的知识付费公司,甚至上市后估值也很难突破 300 亿,连 100 亿都不一定能达到。一些纯线下的培训公司,规模也只有几十亿市值,很难更大。
刘思毅:从当年开始,你就已经意识到IP的未来是有限的?
Becky:IP的价值是有天花板的。它和广告公司的性质差不多,都是短期杠杆。IP 能帮助获客,但它并不是公司的未来。
但每家公司成立的核心,不是靠眼前利益,我觉得一个公司最让人没有持续性的,就是失去希望。员工愿意跟着老板干,不是因为现在赚多少钱,而是因为大家笃定未来有机会实现更大的目标。
但如果你让员工看到的,只是孵化一个 IP,然后赚一笔钱,接下来呢?十年、二十年以后呢?如果一家公司的目标短期且不清晰,员工会觉得老板随时准备跑路。
有些人觉得成功之后再谈使命愿景,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中国文化里很多简单的道理是大道至简。
很多道理听上去简单,但实践起来极其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