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和斯斯聊天,我都感觉很舒服,是真的来自心理和物理层面的舒服。
这次来北大的私董会爸爸交付,我和斯斯又约了一次访谈,这次访谈是她来访谈我,不是我来访谈她,哈哈哈哈哈哈,感觉很奇妙,因为我之前一直是自己操盘自己。
真的好喜欢斯斯。
这篇内容来聊一聊,我对刘量量的教育,以及我对他未来在成绩和学习上的期待。
虽然我一直说我可以接受刘量量成为一个快乐废物,因为我可以帮他拖底,但好像我内心深处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还是不能,也许还是有期待。
以下是我们这次的访谈细节。
一、刘量量以后能上北大吗?
斯斯:
你觉得你儿子以后有可能上北大吗?我们先开第一局,讲一讲今天财富和学历的关系吧。
你觉得为什么你会脱口而出,觉得量量不能像你一样上北大?
刘思毅:
我觉得我们这代 90 后是非常畸形但是又非常励志的叙事。
我们无论是在一线城市还是在小镇,都是经历了应试教育的伤痛,也获得了应试教育的馈赠。
应试教育的伤痛就是每个宝宝都是在应试教育毫无任何创造性的历程中,反反复复准备 18 年的高考馈赠,
就是因为有高考,所以我们这样的小镇青年才可以来到所谓的北京,所谓的上海,所以这是我的路径。
但是刘量量这一代人,首先他生在美国,我非常诚实,我有预算,我还是把他生在了美国,我毫不讳言地承认这一点,他就是一个美国户口。
因为我希望他的人生走得更轻松一些。
美国户口没什么大不了的,核心在于他能不能够实现创造性的选择,如果他就是一个loser,那他在美国户口那儿当一个快乐小傻子也OK,
回过头来,我作为一个 90 后的应试教育的父亲,选择让他在美国出生,核心原因就是因为我并不想重复我当年应试教育的路径。
二、考上北大是真的很辛苦的。
刘思毅:
当然很辛苦,非常辛苦。
斯斯:
能举个例子吗?
刘思毅:
我们当时在初中的时候就不说了,初中是进入高考培训三年期的一个准备。
我们从高一开始一年每一个星期只休半天假和一个晚上,高二就全部把所有的教材刷完了,高三的上学期、下学期对教材一共复习了五轮,我是文科生,
我觉得每一个优秀的应试教育产物可能除了天才,大部分都是这样产生的。
应试教育本身就是现代科举,它本质上就是需要你反反复复地蹂躏自己的灵魂。
让自己可以在项目制的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所以你本质上在走一个非常非常物化的路径,叫做你用三年的时间和心力放在一个高考这个项目上。
你如果擅长考试,那你会无限正反馈。
就好像今天大厂,为什么我骂大厂很多人不以为然?
因为他们是大厂的既得利益者,我非常擅长考试,所以我就是高考科举的既得利益者,我从高一开始就一直年级前五,最后一个诊断考试考了全市第一,
我当时非常夸张,在晚自习的时候偷偷看 A4 纸上的一个排名,刘思毅全市第一名。
那种感觉好爽,真的好爽,我此生之后再也没有体会出那种睥睨众生的感觉了。
三、我不希望刘量量擅长考试。
斯斯:
那按理说刘量量继承了你很好的基因,他应该很擅长考试。
刘思毅:
但是我不希望他这样,我不希望他擅长考试。
这是一个非常绝妙的话题,我一直反复在想,我这一代 90 后,我在北大,通过应试教育上了北大本科,我深知应试教育给了我什么,我也深知应试教育剥夺了我什么。
应试教育给了我不动如山的沉着冷静的生命力,可以坐得住。
但是应试教育也剥夺了我在如此漫长的人生中自然生长的青春期的去叛逆,去折腾,以及去自由自在的不做任何事情,
那种空间带来的创意和创造力都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