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维多利亚海港,写作,太舒服了,赶紧把我对于香港保险考试的一些总结和感受写下来,
防止我忘了。
一、
为什么我要考香港保险。
第一,我自己买了很多寿险之后发现,老子还是需要继续买很多年金,面向死亡花钱的我,特别需要这个资产形式。
这意味着我自己考一个保险,给我的家人和亲朋好友买,很方便、很重要。
第二,拿到香港身份证 2 年的我,终于下定决心要在香港做一个刘思毅副业,
把群响的模式复制到香港,然后拿到香港户口。
我下一篇文章详细说,为什么去了很多地方,徘徊了 2 年,还是选择香港。
第三,我真的很想理解一下,普通法体系下那么多人在考的香港保险,到底长什么逼样,
到底适不适合我卖,到底适不适合很多很多高学历的骚逼卖。
接下来说我的偏见。
二、
香港保险,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13-16 年可以疯狂 Pos 机买香港保险的时候,是香港保险躺着赚钱的时候,
聊了 50 个在香港卖保险的会员之后,成功的香港保险代理人,是从当年就开始积累的经验、人脉和信任。
而现在为什么又变火了,只有一个核心原因。
中美脱钩下的香港,是面向内地的高净值人群的安全选择,也是国家鼓励的选择,也是香港政府支持的选择。
须知,逆全球化是在全球化已经进行到这一步的基础上进行的,反而有利于香港、迪拜、新加坡这样的自由港,
香港对于很多中国人是一个既有安全感、又有自由度的城市,
新加坡对于大部分人太贵、太远,是张一鸣去的地方,不是贫民去的。
而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更是遥远而令人恐惧的选择。
人的心态就是这么奇怪,全球化还在流动,可是由于情绪的恐惧,预期就在香港了。
于是大家都关注香港作为一个红色中国控制的中间地位的红利。
在这个层面上,香港对于中国内地人来说,显著友好,创造了一种时代的红利契机。
这个契机,让很多很多高才、优才申请拿到了香港身份证,有小几十万;
让很多在珠三角的土老板开始认真考虑把家和教育,以及老婆放在香港;
让很多潮汕帮的老板坚定地把社交圈和生活圈放在香港;
让很多北上广深杭的高学历和中产偏上的家庭和阶层,有决心地开始投入香港;
也让更多有人民币资产储备的人,开始把香港保险作为一种风险对冲。
本质,香港保险,是一种人民币和美元的交集资产,
对于有预算、有安全感意识、有对冲意识的中国内地家庭来说,就是一个标准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