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一会,每一年,只为一个人,在朋友圈卖货,就是我的爸爸。
我深情写一篇文章,叫:枇杷与父亲。
这篇文章,应该可以 100 单吧。
一、
枇杷,在四川绵阳中学读书的时候,经常自我介绍用到。
大家好,我是刘思毅,来自中国枇杷之乡,四川省仁寿县文宫镇,欢迎大家来我家吃枇杷。
枇杷,是什么?对于大部分我们这一代 90 后来说,是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那句话: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到现在写下来,比当年高中背,更感触,一种白描的睹物思人感,自然而发。
枇杷源于东南,传到文宫镇这种传统川南乡镇,在东南沿海季风带来大量风雨之前,在春末夏初的交际之处,青梅之后、桃李之前,一片金黄地成熟。
小时候的家乡,人人家门口一棵枇杷树,
小朋友放学回家,树上金黄,酸甜入口,一种不争不抢的甜口,润喉、入味,滋养脾肺。
枇杷的味道,就这样不争不抢,一年一树一金果,属于我家乡,家门口的甜味。
二、
按道理说,我赚的钱,足以让父亲不需要回果园选枇杷来卖了,
因为一单枇杷,利润低、履约重、损耗高,哪怕在私域里卖 199 元 5 斤这么高的价格,也赚不了几个钱。
但父亲需要这个事业,他需要这一片私域的生意带来的存在感与成就感。
父亲一生创业,中年破产,再之后我创业,刘量量出生,开始作为爷爷,全职帮我带娃,
但一腔热血,才 55 岁啊,闲不下来,于是从前年开始,我让他给我私董会爸爸们选果子,送礼,要送最好的,最好的礼物中,最有记忆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