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我和香港的 Candy 学姐的一次深度对谈。
我特别想请她来聊聊,是因为她代表了一种非常独特的存在:一个在北京、上海打拼多年、最终为爱奔赴香港的北大本硕三娃妈妈,同时也是一个在高压城市里硬生生打出自己天地的创业者。
她放弃北京户口、All in 创业,从一个人、一块白板起步,到今天管理一个跨港深60人团队的 PR 公司,还要养三个孩子,活得又自由又自洽。
我想和她聊的,不止是她的工作和公司,更是她眼中的香港、她作为母亲和女性的真实体感,还有她对“留下来”这件事的选择与坚持。
一起来围观我们聊关于香港生活和创业。
一、与香港结缘。
刘思毅:
介绍一下自己,用几个标签。
Candy:
我是北大本硕,02 级本科,06 级硕士。三娃的妈妈。
刘思毅:
我今天想和 Candy 师姐聊一聊她自己的香港人生。第一个问题就是,你和香港结缘是什么时候?
Candy:
14 年年初,我就一个人背着行李,从广州来到了香港。
因为我是广州人,所以其实香港对我来说没有那么远,在文化区域上。我从小是看港剧长大的,听着香港的音乐。
所以我自己觉得我跟香港的文化特别接近。只是以前可能就是繁忙地来这边购物,但现在我可能就来这边工作生活。
我北大毕业之后先去了上海,再去了北京,都工作了七八年,在大企业、外企,做了 PR,做 Marketing。
刘思毅:
因为高才这个契机吗?
Candy:
我当时是专才,我本来就有工签。
刘思毅:
有工签?当时工作好找?
Candy:
很不好找,但是我运气很好。我当时在一个叫 CT good job 的网站投了大概 100 份简历。
有一个美国的老板,他就一定要一个内地背景的 PR 人,就找到了我,帮我办了三个月的签证,我就拿了专家签证来到了香港。
刘思毅:
北大本硕在香港当年都不好找工作?
Candy:
当时的月薪才 24,000。机会多,但只是我触碰不到那些机会,因为我们是文科生,我们不是金融逻辑。
刘思毅:
为什么你还是决定来香港呢?14 年,已经在大陆工作六七年了。
Candy:
因为我的初恋也是我现在的老公,他当时在港大读研,所以我就为爱奔赴了。
刘思毅:
你觉得,北京、上海和香港,现在生活下来,有什么区别?北京、上海和香港你觉得各有什么利弊?分享一下。
Candy:
我在北京属于很开心、很爽,文化滋润我特别多,但是很孤独。因为北漂,要满 5 年、 7 年才能买车买房。
我在北京度过了学生时代的七年,工作大概是三年吧。
但北京如果说不落家的话,不落定确实就很孤独,非常北漂。有的时候沙尘暴就很严重,就很绝望,就来到了上海。
上海的话我觉得非常工作舒适,但是我的内心是一个北方的人格,所以我就觉得有点不够爽。
我不想在上海这样一个生活方式旗舰城市那么舒适地工作。就是我很想要跟别人喝酒、聊天、吹牛,但是就找不到那种特别畅快的感觉啊。
上海人都讲求体面,讲求矜持,讲求边界。
刘思毅:
最后就来了香港,你怎么遇到你老公的?
Candy:
他是我北大同学,是你师兄。
我们在北大就在一起了,彼此是初恋。
他是北京人,北京土著来香港,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放弃北京户口。
放弃北京,放弃了 100 万的北京户口,因为他就觉得他的生活方式是属于未来的,国际化的,从香港再到世界。
所以会觉得说,以后我们的小孩也回不去了,不可能说再回北京读书。
就觉得身份留着有什么用?不买房、不读书的话没什么用,所以还不如要一个能够飞 150 个国家不用签证的护照更方便。
本身他自己来香港就是决定要在香港留下来,所以才去读 MBA 的,现在在金融机构。
刘思毅:
当时就这么想?还挺牛逼的。
Candy:
你觉得来香港很主流,但是十年前我们 30 岁的时候来香港也很主流,全世界的优秀人才都想来香港。
二、香港创业很简单,也很难。
刘思毅:
你在香港的创业过程可以分享一下吗?
Candy:
我先是在一家很小的 PR 公司打工了大概三年,就生了第一个宝宝。当时宝宝就两岁了,就把他带到两岁。我就想:老娘想要自由的生活状态,所以我就开始创业了。
就开了一家 PR 公司。因为我把我所有能变现的能力都写在了一张白色的黑板上面。
白色的黑板上面就是我能够卖钱的技能,比如说活动组织能力、PR 资源、媒体资源……好像就是一个 PR 公司。
所以即便我很讨厌做乙方当时,但是我还是决定说,我只有这些能耐,那我就开个公关公司。
刘思毅:
那香港的公关客户和大陆的公关客户有什么区别?还是大同小异?
Candy:
我觉得从大城市来说,北上广跟香港差异应该没有那么大。
只是可能香港这边因为金融是它的核心,所以围绕金融有很多的叫做周边服务的产业,比如说审计、律师,包括像 PR 都是服务。所以它就是一个专业服务的这样子的一个定位。
所以就是我们在金融的这个圈层之外去做专业服务,是一个特别平等的、对等的专业服务顾问的这样一种生态。
香港服务是特别好卖,且特别不会被收割,且特别会被平等对待的,因为大家都是服务者。
我觉得香港整个城市都是服务型城市,虽然他年薪百万,但它就是服务型城市。
而且我发现这个地方甲乙方是相对的啊。今天你可能作为一个投行,你是我的甲方,但是当你面对客户,你又变成了乙方。
你一直在变化你的身份,所以永远不要当爹,也不要当孙子。
你不要低看任何人,也不要高看任何人,每个人都是特别平等的,在这里去追逐你想要的一种价值。
刘思毅:
你老公现在还打工吗?还是说双创家庭?
Candy:
他应该算是创业形态的打工吧。他是公司的合伙人,CMO。
刘思毅:
在香港当创业者,有什么奇妙的点?我感觉香港没啥创业者。
Candy:
香港的创业者确实数量不太多,但是我会觉得这是一个傻白甜也能创业的一个平台啊。
因为它整个,比如说开公司到开户,到整个流程特别特别简单。你难以想象这边的发票是 PDF。就是我用这个例子告诉你说,这边的创业是非常的简单的,门槛很低。
它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也没有那么多游戏规则,所以相对是比较简单的。所以我觉得你只要有一些 idea,你想创业,很简单就把公司开出来了。
就会觉得这边的游戏规则,对于傻白甜来说也是非常可以去接触和去触碰的。
刘思毅:
那你第一批客户怎么来的?
Candy:
第一批客户就是北大的校友。
因为之前我们在北大校友圈比较活跃,所以第一批客户都是北大的。
师兄师姐看着你说,这个小姑娘挺机灵的,你在做什么业务?我们来帮衬一下,就是这样子开始积累的第一批客户。
刘思毅:
北大在香港也有势力呢。
Candy:
我觉得就是出门靠校友。在香港这里、香港和海外,我觉得是特别管用的。
而且我现在有时候做项目,我去沙特、中东做项目,靠校友;去美国做项目也靠校友。
刘思毅:
所以你主要做的,从当年创业到现在来讲,都没有变,都是做 PR 公司、综合营销公司?
Candy:
只是它做的链条越来越广。
比如说我最开始做的话,就是只做活动的一种策划落地,再做媒体关系的对接,这两个是我最核心的业务。
但是后来发现香港的企业,越来越多需求。
我们就开始社交媒体也代运营了,KOL 营销也帮你做了,广告也帮你去买了,帮你也做品牌策划了,帮你也做设计了。
就越做链条越广。我们服务可能超过 500 个客户了吧。
刘思毅:
那你养多少个员工?不养员工?
Candy:
我们现在的全职员工大约接近 40 位,加上兼职,加上实习生,可能快 60 人吧。
刘思毅:
你在香港有公司吗?
Candy:
香港有公司,深圳有公司。
刘思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