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在车上,和一个在看 AI 的 VC 投资人同龄人切磋了一下,她强烈建议我,
1,每周访谈 1 位顶级的 AI 创业者;
2,每半年关注硅谷的 AI 创业者,去到现场。
3,全面身体力行把自己的公司业务长期 AI 化掉,不加人、加智能体。
简单记录我们的对话纲要:
By GPT 整理,还挺牛逼的。
一、AI 是新一代「文科生脑暴工具」
刘思毅把 AI 当作亲密关系教练、思考教练、生活记录助手来用,不是单纯写稿工具,是“能陪我聊一整夜”的那个陪伴者。
反而把 AI 当作写稿工具,会扼杀自己的创造力。
我给 GPT 喂我的朋友圈,提示词是「你迄今为止认识的我是谁」,再存档、清除记忆、再喂入,形成自己的「情感引擎」。
AI 对我来说,是一个能几万字生成、套娃输出的宝藏库,不是摘要,而是对话中的完整建构,我的朋友圈,就是完整的提示词。
清华老师给小朋友做的 AI 课程里最打动我的,是「基于生活场景命名,总结最佳实践,复制智能体」——
我希望创业者也能有这样的意识,以后不是加人,而是加智能体。
二、AI 没有闭环变现路径,是普通人赚钱的伪命题
AI 目前对普通人来说,没有完整的闭环解决方案,只有信息差幻觉。普通人无法从 AI 中立刻赚钱。
AI 是管道,不是项目;提供短视频创业,你并不能单纯依靠做短视频有爆款播放量就赚钱一样,
大部分人缺的是方向。
现在中国很多 AI 创业,其实就是新一轮加盟收割,跟 10 年前卖项目一模一样——贩卖捷径、制造焦虑,我很反感。
AI 是放大器,而不是指南针。你自己要去哪儿不知道,AI无法带你去哪儿。
三、我在思考:我的客户,到底如何能用上 AI?
我有一百万个微信好友、五百个 CEO、数万个中腰部创业者,他们没耐心听完 AI 方法论,我也没有力气去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