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东钱湖,听刘哲涛分享雷军为代表的 IP 操盘,作为开场,很炸裂。
牛逼,雷军作为创始人 IP 天花板,听刘哲涛这么说,还挺牛逼的,
第一,敢下承诺。
第二,创始人用 IP 串联一切。
第三,持续营业、持续扛雷。
详细记录一下,他对雷军的拆解。
一、雷军宣布发售那一刻的表情,我现在还能想起来。
那是他在发布会上宣布两分钟预定量时:
眉毛抖动,嘴角用力,眼神迅速变狠,
两分钟,19.6万台预定。
台下一群人鼓掌,他把手机举起来看了好几遍。你能感受到,他不是在秀数字,他也是在确认:这是真的。
刘哲涛说:那表情,不可能演出来。
不是什么红利,也不是什么运气,雷军经常说:这是我人生最后一次创业,我赌上一切。
雷军牛在哪?牛在他把文化转成了语言,IP 串联成企业文化。
刘哲涛说,雷军每天像念咒一样,问工程师:你今天做的东西,是不是唯一、第一、最?
没有写一句话作为口号,让员工挂墙上,是真的作为创始人,把这个语言融进了产品流程。
为什么雷军的话一讲出来,就是用户能听懂的语言,不是工程师自嗨、不是市场部包装。
刘哲涛拆了三个点:
第一,他用个人极限词:
比如,这是我个人最满意的收纳空间。
在我有限的认知里,这是最智能的车机。
第二,他做场景化描述:
你可以在带孩子的时候,把湿巾、玩具放进这格子。
第三,他用对标锚定:
我们标准版的续航,就比友商的长续航版还要长。
这些话术很具体,是他通过产品打磨出的生活语言。不说服,陪你想象。
但就是场景化描述这么浅显的道理,其他创始人做不到。
二、
雷军不示强,是示弱专家,他说:我很犹豫。
雷军说造车的过程:
白天有100个理由要造,晚上又有100个理由不该造。我们一吵,吵了21天。
我试驾了上百辆车,后来决定,我要造车。
这是创始人才有的姿态。
你是创始人,你才有资格说:造车太难了,要不要造,我们想了好久。
你是创始人,你才能带着组织,把语言打磨成文化,不是只说KPI。
这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