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高密度遇到了很多人,因为要拍素材,也因为要高密度了解香港,顺手聊了很多会员,也有很多本地的人。
一共林林总总 20 个,信息量不够写单篇文章,
但这个城市的轮廓,在这些人的故事中,被感受到了,香港真好,香港也真的好辛苦呀。
一、单亲妈妈,7 万小红书博主。
她刚好和我之前约的朋友一起来,有一个话题炸裂的标签:单亲妈妈博主。
我问她做什么内容,
她说,单亲妈妈话题,个人IP就走这个。小红书在这边就是有认同感,尤其是年轻妈妈群体。
香港人真的很认小红书诶,不认抖音、不认视频号。真的是这样。
果然在香港,连内容平台的生态都是折叠的,跟内地完全不一样。
一个人做的事情,不用改变内容选题,只要换个阵地,就能触达到另一群人。
单亲妈妈是一个永远的共情标签,和前夫离婚后,女人当自强,卖保险 TOT,30 个人的团队,也开传媒公司,有点厉害。
和她一起来的,还有一个人,从深圳搬到新加坡的自由职业者,做博主,也做一些freelance项目。先打工打了四年,后来辞职了才搬到新加坡。
她的节奏跟香港人完全不同,不用赶港铁,不用挤写字楼,工作全靠自己调配。
我问,那你怎么看香港?
她说:香港很方便,但也很压抑。我更喜欢新加坡,虽然小,但是舒服。
聊的过程中,我真的能感受到巨大的松弛。能看出来,这种松弛是因为她的经济来源和生活重心,早就不依赖香港。
在香港想活得轻松,得有个前提,你不靠这里吃饭。
否则必然牛马。
二、
在香港反而可以感受,更内卷的华人父母,来到更宽松的香港,是因为希望通过内卷拿到更大收益的结果,
还挺讽刺的。
我在访谈中反复遇到一个主题:教育。
一个来港十多年的老港漂妈妈,聊到孩子的学校时,突然就激动了,
她说在香港,好的学校不仅是资源,更是圈层的入口。
你进了某个学校,就进了一个朋友圈,以后你孩子和你接触的人,都是那条线上的。
这和内地有什么不一样?
她说内地可能是钱和成绩能推开更多门,但香港是关系+流程,而且更小、更紧密。
香港的教育竞争,不仅仅是分数线的问题,而是一场空间很小的围猎——
父母要提前几年布局,甚至要调动所有社会关系,去为孩子占一个坑。
又一个妈妈,来港多年,刚把孩子送进香港的名校。她讲起择校过程,真的像在复盘一场战争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