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段时间在杭州和南京还有深圳,顺便吃了一下会员开的餐厅,第一次深度地聊了一些真的在实打实开店的老板,
受到巨大的鼓励,因为发现开餐饮店,比做 IP 难好多倍啊啊啊啊。
餐饮老板的尽头,是疲惫、焦虑、和一个又一个加盟梦,这是其他行业难民的最大转型赛道,
也是夫妻老婆店的温柔乡,也是最可怕的炮灰战场。
一、餐饮这行,看起来热闹,里面全是苦
在南京,陪一个餐饮老板吃饭,一个云南小烧烤品类,不挤,但很累的品类,因为不能用拍照监督,必须要嘴巴尝,才能品控。
我们坐在靠窗的位置,看着外面人流不断,店里桌桌都满。
看上去挺热闹,像个被烟火气包裹的幸福场景,可越聊我越觉得这赛道不是人干的。
他边点菜边算账,
房租一万多,人力八万多,八个人,一天十个小时,忙得像陀螺一样。
我问他这店月流水三十万,利润七八万,还不错啊?
他摇头,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打。
中国餐饮真相,永远有人在开店,也永远有人在倒,永远有人笑着说赚了钱,也永远有人撑不下去。
餐饮的利润,从来都写在苦里。
为什么餐饮这行永远是年轻人一头扎进来,老人在厨房里默默老去。
这不是创业,这是一场日复一日的消耗,夫妻老婆店赚到工资,但要做大做强需要强大的心力去推陈出新菜品,去管理一群「笨蛋」。
二、细节太多,员工太笨,老板太累。
他在吃饭时,一直拍照、做笔记、纠细节。
一边看菜单,一边叮嘱店长,
帘子没挂好,灯没擦,摆盘角度要再偏三公分。
我笑了,你这么忙,还要管这些?
他说,我改了几千个细节。
我问那你为什么不放给员工?
他说因为你得让一帮五千块工资的人,做一件需要一万五工资的事。
餐饮不是靠系统,是靠人的命令和反复监督。
互联网的「优化」,靠算法、靠数据;
餐饮的「优化」,靠厨师、靠服务员、靠锅底的温度和顾客的脸色。
每个环节都要人盯,人会累,会犯错,会消极。
管理难、成本高、流动大,这些字眼在他嘴里不是抱怨,是现实。
要做一个餐饮公司,管理难度是互联网公司的好几倍。
三、顾客要便宜,老板要活着,整个中国都在拼多多化。
我问他,你们的客单价四百,会不会太贵?
他说看人。有人觉得刚好,有人觉得贵。现在中产也穷。
在等他的时候,我走了一圈店铺周边,发现所谓的消费升级已经被彻底掏空。
街上最热闹的,是蜜雪冰城、十块钱一碗的米线、十五块钱的铁板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