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刘思毅的第 297 篇原创,
持续日更,做最懂流量的创业者。
上市与不上市,从我这么小的公司 CEO 的角度去仰望,会有很多有意思的观点。
1,
这几天在研究群响可以对标的上市公司年报,就不说我研究了是哪几家了。
我发现,换手率、总市值都非常非常不理想,PE 倍数非常低。
当然收入量级从本身上市公司体量维度来看,也是很小的。
几乎就是 1 - 5 个亿不等,毛利率在 20 - 40% 不等,也不算优秀,
因为上市公司要严格意义上进行财务会计上的「分期摊销」和「税务核算」,所以说这个毛利率也不算优秀。
2,
然后再翻出这几家公司的招股书,看股权架构,以及资本化之前的收入和净利润曲线。
股权零散不堪,为了上市,不惜加上更多 ROI 不高但流水规模更大的业务成分。
真的,为了资本化,一将功成万骨枯,就算一朝 IPO,也需要背负几乎没有换手率,然后在资本市场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冷门股的下场。
我好想面对面采访这些前辈,走过这些年,还希望资本化嘛,
作为一个行业毛利率如此之高,现金流如此之好的生意,是不是更应该成为伯克希尔式的 Portfolio 包呢。
3,
什么叫这样的 Portfolio 包。
就是自己拥有比较稳定的现金产生能力,用这样的现金去借船出海,去发现新的 deal,
也许你是这样的 deal 最早的发现者,定价就是你最好的武器,用最低的定价发觉了大批量的资产,然后投资他们。
失败率是高的,但是本身价格极端低,所以说还是很划算,而且要是加上自己的产业环境以及圈子的加持,可能会投得更好。
当然,会被反驳的是,投资本身是一个专业的事情,要做不是顺手做,要做的话,可能还是需要从 Fund 的角度来运营和做,那么又是另外的一摊事儿了。
4,
可是,可是总比上市好,被迫上市会面临很重要的悲剧。
拥有巨大的现金产生能力,但投资者仍然会认为你杠杆倍数低,未来预期低,属于稳而不增长,
但行业确实需要的生意模式,这样的模式进行资本化的选择,是一个非常非常非常双刃剑的事情。
其实我会认为,消费品的剧烈融资和资本化进程也是这样。
做创始人认为正确的事情,然后在节奏上自洽,从这个角度来讲,我对资本化是绝对谨慎的。
5,
我把类似观点 Po 到我们群响俱乐部的群里,
有些爸爸说,刘思毅你还要小,等你到了,不缺钱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圈层变了,你的执念变成了你也要成为一个上市公司的老板。
我说,方向不适合上市,但是也需要上市吗,这样就舍本逐末了啊。
被回答:本身目的就是要有一个上市公司,一旦有上市的希望,捏成的上市公司也需要捏。
以及,要上市,之前的资本化进程中的参与者,也是一个重要推手。
好的,因此要注意:创始人的自我实现需求,以及圈层的需求,对上市这样的动作变形的「我执」。
以及也要警惕,作为一个初创公司的 CEO,股权出让置换现金,可以让公司的价值变大,也可以让公司势能变大,
可是一个核心的问题是,你的这些股权的参与者,你是要背负责任的,他们不是免费的。
股权随着公司的扩大而变的价值巨大,每一个股权的拥有者对公司的走向都有发言的权利,作为创始人,就是对他们有责任的。
公司创始人,责任重大,意识要清醒,不得不重视。
6,
关于是否要上市这个问题,群响会员微商水印相机创始人孙庆新 在会员群里的分享很有价值,供大家参考。
「其实产生这个问题是因为,企业是否要上市,并不完全是创业者单方面意愿决定的,很大程度会受投资人影响,
当企业达到接近上市标准,投资人会帮企业撮合券商,然后一顿洗脑,画起多少倍PE的大饼,因为上市是财务投资人退出的最佳途径和战绩,也是券商赚钱最佳时机。
创业者分不清这时的投资人是不是在帮助企业发展 还是为了自己退出获利,很多未知、迷茫、担忧、产生失控感,才是恐惧的根源。
企业自己赚钱,可以选择不上市么?企业赚钱是自己的事儿,跟投资人无关。
华为和宜家并不是好例子,他们早期没有外部股权投资人,而且自己做大了,净利润超高。
而一般的创业公司,利润率不足以满足投资人收益预期,甚至亏损。
一个公司即使一年大几千万的净利润,拿出一定比例分红,也不是投资人的诉求,因为他们是赚LP的分红和管理费。
企业那点分红到他个人手上就没丁点了,还要帮你写报告证明这个公司值得长期持有,而且还担心企业因分红导致现金流不足以支撑做大。
如果公司赚点小钱,做不大,也够不着上市的门槛,那投资人也不会催促上市,被迫持有观望,总比倒闭强。
如果做的特别大,自己腰板很硬,觉得上市不利于公司发展,也可以自主决定,忽略投资人的诉求,大不了协议价退出(一般是协商价,因为协议价投资人太亏)
一般来说,创业者当初讲了故事,拿了钱,就要做大,融资,不朝着上市的方向努力,也是对投资人的不负责。骑虎难下....
但是确实,有一点是肯定的,想明白当下如何做大,是最重要的。
做大的过程中,能否借助融资或上市,加速、并购、扩张,是考虑资本杠杆的主要因素。而不是为了融资而融资,为了上市而上市。
如果自己业务有天花板,没有办法通过资本撬动,上市后又得公布财报什么的,给自己添加麻烦,
业绩上不去、盘子小、交易不活跃、无人问津,然后跌破发行价,可能面临退市风险,就没必要折腾了。」
以上,与诸位走在资本化路上的同龄年轻 CEO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