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刘思毅的第 390 篇原创,
持续日更,做最懂流量的创业者。
刚刚见了一个俱乐部的公司。
CEO 跟我分享他的一个核心打法,可以跟所有人说,但是所有人都学不会。
他说,他现在的流量来自于内容获客,免费的内容杠杆,
他现在的销售来自他私域军团的运营和转化,他现在的服务就是对应这个品类的标准优秀级别的供应链水平。
所以可以抽象出来,两个大的能力:
一个是公域的内容免费获客能力,
一个是私域军团的转化运营能力。
因此基于这俩能力,去做其他品类,寻找更多年利润 1000 万以上的品类,组织溢出之后就去做更多这样的尝试,
先是项目,然后就是子公司,然后就是业务集群。
这一点对我启发很大,因为和群响的技能点逻辑基本一样,也和我未来想要成为的方向十分相像。
目前最大的难点,就是人力的溢出。
妈蛋,全世界都缺操盘手,看来。
这是一个典型的操盘手思维 + 阿米巴项目制度利润至上 + 业务和流量结合的模式,
分开说说,我也想根据我这篇文章品品这个模型的利弊。
一,创始人具有操盘手思维
创始人一定要掌控这个核心能力或者叫资源,不对,就是能力,这就是能力,而且是体系化输出这个能力的能力。
首先,能力来自创始人,而不是其中的操盘手,这是能力的起点;
其次,能力的沿袭、传承、传染,必须要经过非常多的尝试,这个尝试也是创始人建设的体系,和发起的。
二,阿米巴项目,利润至上
CEO 做操盘手,做到 5000 万净利润其实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事情,但是也是一个很辛苦的事情。
这个时候,CEO 应该在这个侧面上非常绝望,因为他很累了,而且还看不到这个项目向上的希望,我是说更陡峭增长的希望。
但是他会发现,诶,老子的有些能力在某些品类上,还可以复制一个,比如说,短视频获客,比如说,私域的精细化运营。
这个能力一般大概率是非标凝结在创始人和团队身上,然后总结抽象出来,发现可以赋能,就是干!
于是开始寻找其他方向的猎物了。
三,业务和流量的模式依存
这种项目,严重依靠业务和流量强关联。
内容产业化和产业内容化,哪个更好。内容做流量主,纯粹靠业务变现,漂流式创业。
有业务,再去做流量。
流量必须要依托业务,锚定业务来做流量,内容是一种渠道,因此业务品类变了,流量的内容类型也会变,
但是流量获取的抽象方法论体系,以及培育人才的体系不会变。
比较单线的一种匹配关系。
嗯,群响可能做这样的模式,是可以的。
以上。